hellotw.com作者:林倖妃  出處:天下雜誌 467期 2011/03

望台北天空,你是否也曾大嘆,「我什麼時候才買得起房子!」背了房貸的人,不玩樂、不出國、不敢買東西,連房貸都不敢背的人,租屋飄流、心中無根,更多數北上工作而租屋的人,只能選擇狹小的雅房蜷曲度日。高房價、高租金讓一個基本需求的家像摩天樓般高不可攀,奢侈稅七月上路,國家的力量能給渺小的台灣蟻族什麼未來?

  • 三十八歲,人生的黃金時期,該有什麼樣的夢想?

捨棄了房子,放棄了孩子,夢想的拼圖一塊塊割捨。「我們是自暴自棄啊!」夫妻倆在台北市國中任教,張薇庭(化名)沉吟許久。

他們像浮萍,在繁華的台北飄蕩著,無力生根。

為何沒買屋?三十幾歲才結婚,張薇庭和先生曾經努力找了半年,即使是二、三十坪的老房子,也要一千到一千五百萬。其實兩人年薪約一百五十萬元(平均月薪十二萬五千元),但買房後房貸至少要背上八百萬。

 「我已經快四十歲了,一背就是二、三十年,為了一個房子,要犧牲生活、犧牲很事……。」等了又等,卻不知道房價何時才會「合理」。

高收入者買房也辛苦

即使是中高收入的中產階級,也被迫在人生和房子中做出選擇。

根據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所做出的「買房痛苦指數」,即使是金融危機後的○九年,想在台北市買房,低所得者要全家不吃不喝花十七年半,中所得者要花十四年,高所得者也需花十一年半。想在新五都買房,痛苦也不輕。(見上表)

貸款背得更辛苦。以二○○九年來說,低所得者想買房,每月辛苦工作的薪資,七二%需拿來付房貸;中所得者需繳上五八%;連高所得者都需繳出收入的近一半,給銀行付房貸。

從中南部來大台北工作,被迫租房的人也苦不堪言。十年來,台灣基本薪資的漲幅,對照台北市、新北市租金上漲的幅度,看得出這群無根「蟻族」的生活品質。(見七十六頁表)

蟻族」這詞,在中國大陸是形容高學歷、低收入的青年蝸居群聚。要買房需花收入二分之一、租房也要三分之一,且無法改善生活品質的「台灣蟻族」,年齡層更從青年,一路蔓延到四、五十歲的中產階級。因為令人焦慮的不只是「買不起」,更多人是「換不起」。

在大學擔任講師的蕭小姐,眼看孩子已經上小學三年級,他們一家卻只能住在十二坪的「一房一廳」,「賣了房子也買不起同地段房子,當然憤怒!」她說。

內政部長江宜樺在《天下雜誌》專訪中坦承,相較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,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排名在前五名,遠高於紐約、東京和首爾。

「我個人認為,這是值得憂慮的問題,」二十年前,江宜樺從美國回到台灣擔任助理教授,和同樣在大學任教的太太共一百多萬元的年薪,省吃儉用存一半,大約十二年可以買到價值六百萬的公寓。

事實上,以房價所得比到○九年已經飆高到十四倍。換算起來,平均年收入在七十萬的台北中等家庭,買房子的機會只有一五%。勉強下手了,收入中有六成要付貸款,一付就是三十年才能有個「安樂窩」。

八間公寓 隔成七十五間套房

「台北愈來愈現代化,卻愈來愈像『封建』社會,」戴個眼鏡、留著小鬍子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彭揚凱形容。

彭揚凱名下的房子是媽媽買的,周圍朋友有殼的,不是跟他一樣是「繼承族」︱繼承父母房子或是由父母張羅頭期款;就是「賴家族」︱和父母住在一起,沒有能力自立門戶。

鏡頭轉入新店。在出版界擔任高階主管的恭小姐,結束婚姻後帶著女兒在木柵、新店一帶租屋東飄西盪,「買房子要背這麼重的債在身上,就無法過想過的日子,」她讓女兒有好的生活,從小有人照顧、還常出國遊學。

她選擇了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品質,但眼看十七歲的女兒愈來愈大,「我沒有後悔,卻感到恐懼,」四十多歲的恭小姐語氣沉甸甸地,年輕一代的薪資低,她又沒房子,「我害怕女兒隨時都可能淪落貧窮的煉獄。」

眼見社會階級間的流動速度,愈來愈慢,下一代想要翻身可能愈加困難。但這群買不起屋、換不了房的蟻族,在政府的統計數字中,面貌卻始終模糊不清。「執政者相信有屋者佔八八%,所以擔心抑制房價,會造成高比例選民的財產損失,」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花敬群說。

事實上,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資深研究員華昌宜的電訪結果顯示,全台擁有住宅的戶數約七成。其中,六成擁有一間房子,一成擁有兩間以上的房子;其餘三成,則是租屋或和父母、成年子女同住。

也就是說,大台北地區就有約七十一萬戶,超過一百八十萬人沒有自用住宅,而需租屋、或被迫和家人同住。這還不包括從外縣市到台北討生活,側身蝸居在眾多雅房、套房,沒有戶籍的人。

走進張權彬在中永和的房產,在他名下有八間公寓,分割成七十五間套房,每間才三、四坪大小,可以看到「台灣蟻族」的生活現實。

租房子的人?張權彬驕傲地指出,從科技工程師、教師,到證券公司分析師都有。

最近,財政部轟隆推出「奢侈稅」壓抑「炒房」。但即使壓住房價繼續上漲,台灣蟻族的居住品質,仍難改善。顯然,要讓人民都有個更好的「家」,台灣需要更全面的「住宅政策」。

住宅政策、經濟政策一樣重要

到底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住宅政策?一位熟知台灣社會問題的外交使節,離台前忍不住說,「住宅政策,在許多國家都是跟經濟政策同等重要的治理政策。」

事實上,台灣除已停擺的國宅外,住宅政策付諸闕如。從政策上來看,過去七、八年幾乎全部都交給私人部門,由民間自行決定。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「補貼」:買屋給低利貸款,租屋給為期一年租金補貼;要修繕也給補助。研擬多年的「住宅法」,也尚未定案。

每年上百億的補貼,卻全進了建商和投資客口袋中。

當市場脫序失靈時,政府,該給人民什麼樣的家?

同樣是華人社會,經濟上走自由主義的新加坡和香港,在住宅政策上,卻有社會主義傾向。

從一九六四年,新加坡實施「居者有其屋」計劃,目標:提供人民負擔得起、因應生命週期不同的住房需求;為房屋保值;促進社會各階層融合。

香港則是在自由放任市場之外,政府主導「第二房市」,建造公營房屋,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家庭,提供租住公屋。(七十八頁)

雖然台灣和新加坡、香港背景殊異,但「政府卻不能再放任民間操控住宅市場,」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強調,打炒房是短期的,完整的住宅政策更重要:

1.房價透明化

健全住宅市場的第一步,是房屋稅制改革。「台灣沒有房屋交易所得稅,且房屋買賣都做假契約,以致房地產,成為最好的避稅工具,」彭揚凱舉例分析。

比稅制更急迫的,是房價透明化。「唯有房地產資訊清楚,才能建立健全市場的核心,」張金鶚指出。以免仲介代表買、賣雙方,從中操控房地產價格,更要破除產業界利用資訊不透明,大量在媒體進行置入性行銷造成假象,讓人誤以為房價一直漲,扭曲擴大。

根據尼爾森媒體調查,建築業去年投注在媒體廣告超過八十億元,佔所有廣告量的一七.四%,較位居第二的醫學美容類,足足多出近五十億元。

2.補貼政策和租賃制度 雙管齊下

面對佔總數三成的租屋族群,政府應該用減稅,鼓勵或強迫空屋釋出,並搭起網路資訊平台。碰到房子漏水或有問題,房客可直接在網站上找人維修,房東就要付錢。制度建立,住在其中就能放心。

比照香港模式,政府也可運用公權力,鼓勵興建出租住宅,並把房子交給專業、具規模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。租戶只要付房租,住宅就有人打理。

健全的租賃制度,讓台灣人有更多元的選擇,不一定非用「買」,才能有個好的住家。

3.提升住宅內外居住品質

由政府立法,規定屋主應定期檢查房屋健康,甚至進行評鑑。

「談到房屋,大家最大的迷思在於只談價格,不談品質,」張金鶚強調,建築的品質之外,住的品質才是關鍵。

人民要的是什麼樣的家?對台灣蟻族來說,要的或許只是能安定、安心的「家」,而不是遙不可及的「房地產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駱駝媽媽 的頭像
    駱駝媽媽

    駱駝mommy部落格

    駱駝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